如何挽救新药临床开发的危局?

News

随着“低垂果实”被收割殆尽,开发一款创新疗法,意味着要接受更复杂的临床考验。FDA、EMA对复杂试验设计提供了相关描述。大体上,这种包括自适应试验(如篮子试验、伞状试验)在内的方法,已越发成为临床研究的主流。

好处和回报显而易见。例如,更灵活的方案设计,会降低临床投入成本,提高成功概率。可高质量临床的挑战同样巨大。

2018年,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,复杂试验设计带来各方面挑战:运营流程增加70%、单个研究要求的研究中心数量增加63%、临床终点数量增加86%,以及数据量增加88%。五年过去,这些数字恐怕还在上涨。

某种程度可以说,无法跨越这些门槛,注重投资回报的资本的退潮,就不会是过去式。

当谈数据时,我们谈什么?

临床试验本质上很复杂。而现在,随着复杂临床试验方法越来越多被采用,挑战变得前所未有的严峻,并集中体现在数据方面。

设想如此场景:药企在去中心化临床试验(DCT)中,如何通过网络,远程收集患者主观、个性化的治疗体验?特别是当这些数据事关产品是否能达到临床终点时,怎样确保其中平衡?

Medidata首席执行官Anthony Costello坦言,他们采集的很多数据是主观的,是患者当下的感受。然而,“在传统临床试验中,患者需要每隔几周去研究中心进行随访,而他们在随访中的反馈更是主观的,而且是基于其对自身过去几周的试验感受的回忆”。

主观与客观的矛盾,一直会存在于临床开发过程中,Medidata并不试图让每个患者都确保自己的反馈足够客观,而是从另一端发力。

“我们有两个重要举措(来平衡主观性)。”Anthony Costello介绍,“第一,即使在DCT中,我们也非常重视患者与研究团队的沟通,如此,研究团队才能及时解读这些患者的主观数据。第二,我们也在大力鼓励可穿戴传感器的使用,通过可穿戴传感器,我们能够持续获取客观的患者数据,将其与患者的主观数据整合在一起,我们就能结合主观和客观的患者数据洞察患者最真实的情况。”

Anthony Costello认为,全球范围内,对于这种全新的数据采集方式的接受程度正稳步提升。

而就中国药企,关注临床数据还有更加紧迫的一面,出海。

“中美双报,对于市场差异化的程度和监管要求是非常高的。”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院长、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终身教授指出,本土创新的国际化,一是要适应全球标准,特别涉及数据的可靠性与安全性,二是运营质量和研究设计,要保证患者的多样性。

倘若基于能兼顾全球数据的系统,李进表示,国内药企把中国的数据加上全球的数据,一起用来申报,就有望把成本降下来,把成功率提上去。

用脚投票:一个新的开始

Medidata副总裁、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威告诉同写意,面对临床试验这个人力密集型行业,降本增效的唯一出路,就是借助高质量且可靠的数据技术,而这也是Medidata 现在做的事情。

7月,日本药企卫材株式会社美国制药子公司卫材公司跟Medidata达成了新合作,将基于后者近期开发的Clinical Data Studio平台推进旗下创新管线的研究。到9月早些时候,法国CRO Aixial Group也决定把其临床数据整合到Medidata Platform中,创建单一数据源,以便研究团队能够保护患者数据隐私,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进行监查以确保患者安全,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。

按照Medidata给出的数据,迄今为止,该公司支持了全球超过3.4万项临床试验。2023年,FDA批准的65%的新药都由Medidata技术支持。

2023年可谓出海的大年,中国药企对外授权的数量比2022年增长了88%,再创历史新高。当创新置于全球视野,势必会出现更坚实的数据要求,包括Medidata在内的临床数字化服务商,也有望迎来增量发展。

面对竞争,Anthony Costello回应说,Medidata思考从试验体验、临床试验的运营方式而不是产品角度入手,实现研究范式的创新。

此外,Medidata还通过生成式AI、合成对照组等技术形式,提供差异化服务。9月11日,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(EORTC)与Medidata将合作延长了四年,部分也出于后者AI方面的专长。

本文节选自 同写意

原文链接